“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取得了长足进步,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制造系统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支撑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点,“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系统和应用将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加速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深刻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简称“工信部”)刚刚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下简称“规划”),规划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明确指出:“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弊氨缸魑圃斓幕?、工艺作为制造的灵魂成为智能制造深入发展的核心关键。没有先进的智能制造装备,不懂得制造机理,不了解生产工艺,就无法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更难以构建完整的信息—物理系统。 推动IT和OT深度融合 “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中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研发、管理、销售等环节的应用较多,但在制造环节IT技术仍未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其核心原因在于:我们对制造业的规律把握不足,特别是对先进制造的装备和工艺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IT技术和制造一线的运营技术(Operational Technology,OT)融合不够,IT技术长期处于自我循环、空转的状态,游离于制造环节之外。 先进制造装备和工艺,与工业领域的创新高度相关,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还是科技创新的试验载体和主要传播者、推广者。装备和工艺还承担着知识和技术的“蓄水池”功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制造的商品,其所需的制造装备越复杂、制造工艺越先进,装备和工艺的知识、技术“蓄水池”作用就越大,国家实现繁荣富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麻省理工大学在定义先进制造业时,不仅把装备制造业纳入先进制造业范畴,而且还将机械车间(Machine shop)作为先进制造业的细分领域之一。主要是由于机械车间多集中于工艺环节,是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更是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 为此,规划重点强调了制造业IT和OT的深度融合,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公关…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 加速IT技术融入制造的核心增值活动 为了推动IT和OT的深度融合的,必须强调IT技术更多、更广泛地融入制造企业的核心增值活动。统计研究发现,制造企业的增值活动约占生产和经营活动的5%,必要但非增值活动约占60%,其余35%为浪费。当前我国的智能制造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去除浪费,提高技术效率上,比如,缩短研发周期、开展远程运维,提升供应链效率等。而对于通过工艺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从而实现增值活动的智能制造场景还不多。一架价值1亿美元的波音飞机,其原材料价值并不很高,高附加值主要不是因为波音能实现远程运维,也不是波音能网络化管理供应链,波音的竞争力核心是把先进制造工艺知识通过先进装备“浓缩”到产品中,从而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 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多的领先跨国企业正在通过收购制造企业、吸引制造业高端人才掌握先进制造工艺,致力于成为本领域具备最强制造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以苹果公司为例,其核心竞争力看似在于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控等方面,但其实,苹果公司对制造工艺的理解、对核心装备的掌控远超过其代工厂。在此基础上,领先企业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对产品制造的高度追求和工业工程思想渗透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构建先进制造业的未来版图。 实际上,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国内也出现了先知先觉先行者。美的集团在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陆续收购了机器人企业KUKA、运动控制驱动器企业高创、伺服电机企业威灵、工业变频器企业合康新能,并先后开展了与安川合资、入股埃夫特、建设盈合机器人示范基地等经营活动,核心就是为了深度渗透制造产业链,加速IT和OT的融合,确保对制造工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强化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培养 人才是智能制造发展的第一资源,即懂制造工艺、又懂工业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是“十四五”时期信息技术与工艺和装备深度融合的保障。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专门安排了“编制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机构,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以及加强应届毕业生、在职人员、转岗人员数字化技能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等重点任务” 目前,我国大量的优秀人才流入金融、互联网等领域,进入制造业从事增值创新工作的人才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每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智能制造的比重仅为8%。然而,我们却看到,美国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编写的程序代码量已经超过微软。通用电气在全球拥有约1.5万名软件工程师,组建了数字化部门,其数字化技术应用已下沉到了生产一线岗位。工业巨头西门子也已经成为全球工业软件领域的领军企业,这些领先制造企业吸纳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 国外领先制造企业中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与我国制造企业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在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资源方面具备巨大优势,“十四五”期间,我们必须着重培养理念先进的智能制造管理人才,既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又熟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高技术人才,以及知识先进、技术精湛、熟悉工装的高技能人才,将人才资源规模优势转变为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的质量优势,将人才质量优势转变为智能制造的巨大创新优势。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系统中,智能是特征、装备是基础、制造是本质、工艺是灵魂、人才是关键?!笆奈濉逼诩?,我国的智能制造能否上一个新台阶,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技术能否与工艺和装备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从“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迈入了“系统创新、深化应用”的新阶段。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供给能力、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明确将提升供给和支撑能力作为当前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为新时期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明确指引。 一、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 ?。ㄒ唬┲悄苤圃焓鞘澜绺鞴贫萍几锩筒当涓锏恼铰匝≡?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严峻的考验,制造业与新兴科技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社会5.0”,纷纷将智能制造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智能制造的发展有利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ǘ┲悄苤圃焓俏夜圃煲凳迪指咧柿糠⒄沟闹匾揪?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其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更是重中之重。通过智能制造的实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运维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充分释放数字化智能化对制造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弹性,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ㄈ┲悄苤圃焓翘岣咂笠岛诵木赫Φ挠辛俅? 企业竞争力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占据关键位置。企业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实现制造装备联网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改造,通过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精益生产、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智能制造的深入实施有助于推动装备、软件和系统集成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制造能力提升和服务模式变革。 二、创新驱动、标准引领,激发智能制造发展潜力 《规划》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持续优化标准顶层设计,加强现有标准的优化与协同,加快标准的贯彻执行,支持企业依托标准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成效明显,持续更新发布三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船舶、石化、建材、纺织等14个行业细分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初步建成。在已发布的300余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中,以《智能制造 系统架构》《数控装备互联互通及互操作》系列标准为代表的一批标准有效指导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我国主导制定了42项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笆奈濉逼诩?,依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支撑开展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体系化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走深走实。 ?。ㄒ唬┘忧勘曜级ゲ愎婊?,引领创新发展方向 紧扣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趋势,针对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需求,定期修订《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在优化完善已有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加快汽车、航空、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家电、食品、钢铁等细分领域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编制印发相应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开展细分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标准化对行业转型的支撑服务能力。 ?。ǘ┛怪氐惚曜佳兄?,有序规范部署实施 依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在数字孪生、数据字典、人机协作、智慧供应链、系统可靠性、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一体化等领域开展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满足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标准试验验证力度,实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加快适用于典型场景的行业应用标准研制,推动企业加快智能制造实施步伐。 ?。ㄈ┞涫当曜加τ猛乒?,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新模式应用、供应链协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遴选一批以标准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试点单位,形成与国家、行业标准配套使用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推动试点成果在中小企业和同行业企业的应用??怪悄苤圃炷芰Τ墒於裙冶曜脊岜?,加快形成区域级、行业级智能制造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ㄋ模┥钊氪俳屎献?,打造开放共享平台 加大ISO/IEC JTC1(信息技术标委会)、ISO/TC184(自动化系统集成标委会)、IEC/TC65(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参与力度,充分发挥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作用,推进优势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成果向国际标准的转化。以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为蓝本,推动与英国、日本、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标准化合作机制,促进国家标准与国外标准的互认。 三、优化供给、赋能发展,培育融通共享的生态体系 《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推动规范发展,加快发展装备、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自2016年成立以来,通过开展智能制造进园区、符合规范条件供应商遴选、创新大赛等活动,全方位地推动供应商发展,目前拥有会员单位557家,并且组建了18个地方分盟和8个行业分盟,初步形成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网络,为区域和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笆奈濉逼诩?,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将在工信部指导下,深入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强化提升智能制造发展的供给水平。 ?。ㄒ唬┐蛟旆裢?,深度支撑智能制造发展 开展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分类分级标准研制,培育一支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队伍。加快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分盟建设,实现重点地方和典型行业全覆盖。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构建“总盟+地方分盟+行业分盟”的服务网络。 ?。ǘ┘忧啃葱?,提升智能制造供给能力 通过智能制造进园区、创新大赛等活动强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装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用户企业的融合协同,深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与金融、教育、市场等资源要素展开全方位互动,汇聚推广一批轻量级、易维护、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ㄈ┗憔凼葑试?,加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 以供应商培育为核心,以供需对接为主线,以应用推广为目标,通过供应商能力上平台、用户需求上平台、优秀解决方案上平台、供需对接上平台,建立供应商图谱和数据库,围绕产业概览、信息共享、供需对接等功能全方位提升智能制造公共服务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月15日,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温州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21年度温州市绿色制造名单,温州人本电机轴承有限公司和温州静音汽车轴承有限公司上榜温州市“绿色工厂”。 绿色工厂是指优势产业领域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骨干企业,是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绿色工厂评选旨在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先进制造业建设,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 绿色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人本集团作为中国轴承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响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绿色发展的使命出发,探讨新时期绿色企业的发展意义。从绿色设计、环境友好材料、清洁生产等技术途径,蹚出一条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我们公司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包装外材、生产工艺、整机功耗及可回收利用率等方面,都秉承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做到节能减排、环??沙中??!蔽轮萑吮镜缁囊幻哦又鞴芙樯?,公司不断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通过设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新增的生产线全部更换成低能高效自动化装备,提升了公司硬件实力,为员工创造了良好工作环境。